2016年3月26日上午十時,,《蘭亭修禊:如水之美——農(nóng)歷三月三風俗展》在六朝博物館開展,。
修禊,中國古代風俗,,又叫“祓禊”,、“春禊”。
史料記載,,早在先秦時期,,中原民族已有在農(nóng)歷三月上旬巳日去水邊祭祀的習俗,人們用浸泡香草的水沐浴以祓除不祥,、祈禱祝福,。
漢代這一祈愿儀式開始盛行,修禊的內(nèi)容也越來越豐富,。農(nóng)歷三月,,人們聚于水濱沐浴、踏青,、采蘭,、嬉游、飲酒,,免不了還要賦詩,。東晉永和九年(公元 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當時名士謝安,、孫綽等41人,,在浙江會稽山陰的蘭亭為修禊事宴集,。是日,眾人分坐于曲水旁,,以觴盛酒置于水上,,即興賦詩。詩 文匯編成集,,王羲之撰并書序文總述其事,。后世《蘭亭序》被推頌為“盡善盡美”、“天下第一行書”,,“蘭亭修禊”也因此成為史上最負盛名的一次修禊活動,。歷 代以來,關于這次盛會的詩文書畫數(shù)不勝數(shù),,展覽展示了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農(nóng)歷三月三傳統(tǒng)風俗保留了華夏民俗文化的歷史脈絡,其中沉淀了千百年的傳統(tǒng)文化,,也凝聚著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寶貴精髓,,觀眾在觀賞展覽、品味濃濃春意的同時,,可進一步深入了解,、感受民族風俗的由來和寓意,觸摸古人自然平和的心境,,增添文化傳承的責任感,。
配合展覽開展,舉行了茶藝,、漢舞,、吟誦及古琴表演等活動。
展覽延續(xù)到6月底,,在此期間著漢服者可免費入館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