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5-09-21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就已流行,,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余年,,據(jù)《史記》記載,,琴的出現(xiàn)不晚于堯舜時期,,其傳承久遠,是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臺上的古老樂器,。《廣陵散》,、《高山流水》名曲仍廣為流傳,。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中國的古琴名列其中,。
古琴通常長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寬約20公分,;厚約6公分左右,。
琴最初是按照鳳凰身形制成,其全身與鳳身相對應,,有頭,、頸、肩,、腰,、尾、足等部位,。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岳山”,,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于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于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象征天地萬象。
岳山邊靠額一側(cè)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弦,。下面有七個用以調(diào)弦的“琴軫”,。
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cè)的邊飾稱為 “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經(jīng)岳山,、龍齦,轉(zhuǎn)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征七星,。
琴面上有十三個“琴徽”象征一年十二個月和一個閏月。
古琴的音箱,,是整塊木頭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較厚,又相對較粗糙,,所以其聲更有獨特韻味和歷史的滄桑感,。
說到千古名琴,當然就要談到傳世唐琴,。雖然唐琴并非現(xiàn)存最古的琴器,,但唐朝卻是琴文化發(fā)展的最重要的時期之一。浙江省博物館藏有一把名為“彩鳳鳴岐”的唐代古琴,,是浙博十大“鎮(zhèn)館之寶”之一,。“彩鳳鳴岐”琴出身高貴,。唐代蜀地是制琴的主要基地,,而最為著名的就是四川雷氏,雷家世代造琴,,以雷威最為著名,。“彩鳳鳴岐”正是雷威的杰作,。該琴曾是清定慎郡王府舊藏第一琴,,八國聯(lián)軍入侵時從王府掠走,后歸民國著名古琴學家收藏使用,。
我館收藏的這把明代“漱石寒泉”古琴為仲尼式,,由狹長條的一塊桐木面板和一塊梓木底板膠合而成,此琴瘦長縱119厘米橫20厘米高9.5厘米,,琴面髹黑漆,,金徽玉足,是良琴之象,。琴背龍池鳳沼皆為圓形,,琴徽由金制成鑲于琴面有別于一般的螺鈿制徽,雁足采用經(jīng)琢磨的和田碧玉,,7個琴軫用和田白玉制成,,龍池上方刻有“漱石寒泉”四字,,意思是比喻該琴所奏的聲音如凜冽的泉水,在石頭上來回流過,。
“寒泉漱石”是一把很有名的明代古琴,,與我館這把琴的名字剛好顛倒,是明嘉靖六年大臣楊繼盛的古琴,,琴長120厘米,,也是金徽玉足,,琴內(nèi)有“大明嘉靖六年”,、“楊繼盛制”和“楊繼盛制琴”等款識,另有鄭板橋題的銘文兩行,。說明此琴后被鄭板橋所收藏,。
“寒泉漱石”與“漱石寒泉”之間是否存在聯(lián)系,尚需要研究,,但是這種形制的明代古琴是非常珍貴的,,2002年在央視的藝術品投資欄目上那把“寒泉漱石”古琴曾被估價在150萬元以上。2010年在蘇州,,一把明代御制古琴拍到5800萬,,刷新國內(nèi)明琴拍賣的記錄,古琴作為一種古老的樂器,,其價值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