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5-09-21
韘形佩,,又稱“雞心佩”或“心形佩”,據(jù)說是由古代用于勾弦拉弓的韘演變而來,。玉韘最早出現(xiàn)于商,,至漢代向佩飾方向發(fā)展,一改其原先的圓筒狀,,變?yōu)檫m宜佩掛的扁平狀,。器中心鉆有圓孔,表面紋飾以纖細的陰線刻劃,,一側或雙側琢有龍,、鳳或變體云紋。晉承漢制,,形制上并無大的改變,。一般認為,這類佩玉明顯游離于組玉佩之外,,是另一類可以單獨佩帶的玉飾,。
著名的河南安陽殷墟商婦好墓曾出土過一件直接仿實用器雕刻而成的玉韘,狀似短管,,上端較寬且一側向上朝外平齊,,橫截面呈雞心形,玉韘后部飾獸面紋,,前端有一橫向小凹槽,,使用時將玉韘套于拇指上,并以此勾弦,。西周時期,,玉韘繼續(xù)流行,《詩經(jīng)》上有“芄蘭之葉,,童子佩韘”的字句,,其具體形制不得而知。從東周開始,由韘衍生發(fā)展而來的韘形玉器開始流行,,但在形制和紋飾特征上已與商代玉韘有了明顯區(qū)別,,其器體較矮,后端中部呈尖狀突起,,獸面紋趨于簡單和抽象化,,可容納弓弦的橫向小凹槽也已消失,這些特征在河南輝縣琉璃閣春秋墓,、山東曲阜魯國故城戰(zhàn)國墓等墓葬出土實物中都得以體現(xiàn),。種種跡象表明,東周時期的韘形玉飾已失去了韘的原有實用意義,,成為單純的裝飾品,。兩漢時期是韘形佩最流行且最富變化的發(fā)展階段。不僅西漢韘形佩的形制,、紋飾與東漢的不同,,甚至西漢早期、中期和晚期的韘形佩也各有其鮮明特點,,大致說來,,西漢中期以前,韘形主體在器物畫面中占主要地位,;西漢中期以后,韘形主體趨于瘦長并略帶弧度,,在畫面中的地位逐漸減弱,,中間的圓孔相對變小,有的呈橢圓形,。從西漢末期到東漢時期,,韘形主體在畫面中的地位進一步減弱,弧度更明顯,,當中的圓孔也變成了橢圓形或近似圓角的長方形,,由豎變橫,而韘形佩的附飾由簡單發(fā)展到繁復,,由次要的地位發(fā)展到主要的地位,。早期的附飾只在佩的一側或上部,到了漢中期,,發(fā)展到了左右都有附飾或左右上三面都有附飾,;到了晚期,附飾和韘形主體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圖案,,紋飾上以螭虎紋為主,。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玉器發(fā)展的衰落,韘形佩也漸趨衰微,,出土實物更加稀少,。在20世紀九十年代之前,只有南京中央門外郭家山一東晉早期墓出土過一件雕蟠螭紋韘形玉佩,。該器長7厘米,,寬4.5厘米,厚1 厘米,,高浮雕兩只螭虎,,隔孔相望,原為青白玉,,受沁嚴重呈雞骨白色,。這件韘形佩無論是形制還是螭虎的形象特征都帶有濃郁的東漢風格,很可能是前朝的遺物,。
1991年,,湖南省安鄉(xiāng)縣一西晉墓出土了兩件珍貴的韘形佩:一件長9厘米,寬7.5厘米,,孔徑2.9厘米,,厚0.5厘米,白玉中夾雜有綠色斑點,,上端為方首,,有窄細的長方形孔,肩部鏤雕雙螭龍,,中心有一圓孔,,下部以細陰線淺刻獸面紋;另一件長11.8厘米,,寬8厘米,,孔徑4.1厘米,厚0.5厘米,,白玉,,盾形,兩側有鏤雕圖案,,圓孔下方有淺浮雕龍首,,上部為獸首形,佩的另一面飾谷紋,。(參見《文物》1993年第11期),。根據(jù)墓葬出土的印章判斷,墓主人為西晉鎮(zhèn)南將軍劉弘,,《晉書》有傳,,卒年為西晉光熙元年(306),。
1998年,南京市博物館發(fā)掘了仙鶴觀東晉名臣高崧家族墓,,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成為近年來六朝考古的一次重大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三件韘形佩,,是出土玉器中最為精美的,。
其一,出土于高崧夫婦墓,。長7.7,,寬6.3,厚0.3—0.4厘米,。玉質青灰色,,器身布滿斑點狀沁痕。頂部起尖,,底部微弧,,中有圓孔,兩側透雕抽象的變體云紋,,韘形佩主體及兩側附飾上均裝飾淺細的陰刻卷云紋,,線條流暢靈動。兩面紋飾略有不同,。
其二,,亦出土于高崧夫婦墓。長9.6,,寬8.65,,厚0.3—0.45厘米。青白玉,,局部受土沁泛淺赭黃色,。頂部起尖,,底部微弧,,中有圓孔。兩面紋飾略有不同,。正面左側透雕兩只抽象的螭紋,,一個張口前視,另一個與其相背,,額頭出尖,,眼神凌厲,上唇向上翻卷,,露獠牙,;右側雕一個回首狀螭虎,,張口露齒,作攀援狀,,長尾下垂拖于韘形佩主體的下半部分,,螭虎上部為變體云紋;韘形主體及附飾上陰刻疏朗的纖細線條,。韘形佩背面左側紋飾與正面右側大致相同,,亦為一個回首攀援狀螭虎,略有不同的是螭虎上部為一條抽象的龍紋形象,;右側上部為一個鳳頭,,勾喙圓眼,下部為一個張口露齒的龍紋,,龍鳳紋比較抽象,,略具其形而已;韘形主體的下半部分雕一組變體卷云紋,。墓主高崧,,字茂琰,廣陵(今江蘇揚州)人,,曾任侍中等顯職,,《晉書》卷七十一有傳。此外《晉書?謝安傳》,、《世說新語》言語第二,、排調第二十五、《建康實錄》卷九等文獻亦有關于高崧生平的記載,。
其三,,出土于高悝夫婦墓。長8.9,,寬8,,孔徑3.85,厚0.3—0.35厘米,。玉質青灰色,,近底處受土沁呈赭黃色。頂部起尖,,底部微弧,。中有圓形大孔。兩側均透雕螭龍紋,,上唇翻卷,,張口露齒,龍眼圓睜,,額尖上沖,,獨角后揚,;身軀扭曲,動態(tài)強烈,,絞絲紋尾向內翻卷,。龍身周圍及心形主體裝飾卷云紋,龍身細部和卷云紋均以纖細的陰刻線表現(xiàn),,線條極其流暢,,充滿靈秀之氣。兩面紋飾略有區(qū)別,。正面圓孔周圍有陰刻弦紋,,背面則無。墓主高悝是高崧之父,。
六朝以后,,韘形佩基本絕跡,直到清代玉器仿古之風盛行時,,才出現(xiàn)一些白玉或翡翠制作的仿古韘形佩,,但均形相近而神不似,其藝術價值遠不能和兩漢和六朝韘形佩相提并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