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5-09-21
1970年,南京東北郊的象山七號東晉大墓出土了一批精美的文物,,其中的大陶牛車和陶俑群是迄今六朝考古發(fā)現(xiàn)中最大最精美的一組,。這組文物共14件套,,由陶牛,、陶車及陶俑組成,均為灰陶質(zhì),。其中牛高24,,,長42.5厘米;車高44.2,,長73厘米,;俑高22.8至34厘米不等。從造型和服飾看,,俑的身份各異,,有侍從俑、文吏俑,、仆從俑和牽牛俑,。俑的制作較為粗糙,先模制成形,,再經(jīng)簡單的刻劃加工,,部分俑表面留有明顯的刀削痕跡。陶牛體形略瘦長,,軀干勻稱,,脖上架車衡,躬背俯首,,全力拉車,,緩步向前。陶車雙轅平行前伸,,兩端連接車衡,,長方形車廂,平頂,,頂棚前后出檐,,車廂前面全部敞開,可坐車觀景,。車廂后面封閉置一門,,供上下車使用,兩壁無窗,。車廂內(nèi)較為寬敞,,置一憑幾,由主人任意倚坐,。車廂下兩個輻條式車輪由車軸相連,,運轉(zhuǎn)自如。牛與車均施彩,,現(xiàn)已脫盡,。整個牛車制作精良,,造型穩(wěn)健。
象山俗稱人臺山,,位于下關(guān)新民門外一公里余,。這里是東晉豪族王氏家族的族墓地。1965年至1970年,,南京市文管會先后在此清理了多座墓葬,,出土了墓志和豐富的隨葬文物。從墓志志文可知,,一號墓為王彬之子王興之夫婦合葬墓,,三號墓為王彬長女王丹虎墓,五號墓為王彬之孫王閩之墓,,六號墓為王彬繼室夫人夏金虎墓,。出土文物最豐富的七號墓沒有發(fā)現(xiàn)墓志,但據(jù)出土隨葬品中包括來自異域的金剛石指環(huán),、玻璃杯等情況分析,,墓主生前有較高的地位,生活也相當富裕,。因此推測,,象山七號墓可能是死于永昌元年(322)“喪還京都”的王彬之兄——王廙的墓葬。
這組俑群被發(fā)現(xiàn)時,,位于墓室的甬道中,。其中兩件俑立于甬道內(nèi)端近墓室處的兩側(cè),應(yīng)是墓主的貼身侍俑,,其余皆排列于甬道外端,,另有一件陶馬位于牛車的右側(cè)。以牛車為中心,,十二件陶俑分布于車前牛后,,牛、馬的頭向均對著墓門,。陶俑有的作持物狀,,有的作驅(qū)牛狀,有的則跪地雙手平攤作迎送狀,,形態(tài)不一,,各司其責(zé),是一個前呼后擁,、隨墓主出行的盛大場面,。
俑以穿著的服飾可分為兩類。一類穿短衣長褲,,頭戴尖頂小帽或戴小冠,,也有的光著腦袋,均著對襟窄袖短衫,,從事趕車,、牽牛、跪地迎送等雜役,,應(yīng)是奴仆的形象,。其中一件俑雙膝跪地,雙手平攤于腹前,,位于車的旁邊,,顯然是專門伺候主人上下車的奴仆。另一類穿長袍,,頭戴前低后高的山形冠,,或戴梁冠,著交領(lǐng)窄袖長袍,,袍長曳地,,掩蓋雙腳,有的雙手攏于胸前,,有的雙手持笏,,身分似乎比前一類穿短衣者高,應(yīng)是死者生前的侍從或幕僚,。這組陶俑數(shù)量多,,有明顯的身份差別,在同類墓葬出土陶俑中較為罕見,。
乘坐牛車是兩晉南北朝之際南方士大夫中盛行的風(fēng)氣,,豪門貴族以出門乘坐牛車為尊,乘坐馬車會被輕視,,崇尚牛車之風(fēng)則越演越盛,。在晉、齊,、梁的車輿禮制中,,甚至制定了乘坐牛車人的等級及使用范圍?!度龂?吳書?孫權(quán)傳》就記載有吳主孫權(quán)使用牛車的情況,,說他的車用八牛挽拉。東晉及其以后,,乘坐牛車的風(fēng)氣尤為盛行,,而且成為一種制度,史籍多有記載。魏晉人的筆記小說里更是常見“出門見一犢車,,駕青衣”,,“乘犢車,賓從數(shù)十人”的描寫,。這情景與象山七號墓陶牛車及俑群的出土狀況非常相似,,可以說,這組俑群再現(xiàn)了當年世家大族子弟及士大夫們起居出行的情況,,以及他們“飽食醉酒,,匆匆無事”,“駕長檐車”,,“從容出入”,,奴婢成群,豪華享樂的生活,。這組陶牛車與俑群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習(xí)俗,,是研究東晉出行制度以及車輿情況的珍貴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