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5-09-21
“鳳凰元年”青瓷人物樓閣堆塑罐,1995年出土于南京江寧上坊三國吳鳳凰元年(272年)墓,,現(xiàn)藏于南京市博物館,。
此器通高45厘米,,底徑17厘米?;野咨?,胎壁較厚。青釉,,施釉不及底,。整器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下部為罐身,,上部是密集的各種堆塑,集多種動物形象,、人物和亭臺樓閣于一體,,紛繁復雜。頸作四方形,,口沿為廊廡狀,,四周有院墻,院墻四角各有一座望樓,,開有方窗,,造型與東漢畫像石上的建筑風格一脈相承。頸上部三面飾有鏤空的勝形和三角形,。頸壁周圍連接四只小罐,,罐外壁貼塑著通肩大衣、背有項光的佛像和比翼鳥,。以小罐為界,,頸下層的堆塑分為四個區(qū)域,相對應的兩區(qū)作門樓和立闕,,另一區(qū)為臥龜馱碑,,與之對應的一區(qū)為兩個頭戴尖頂帽,抱拳于胸前的跪坐胡僧,。其間還貼塑熊和麒麟等動物形象,。龜背上的碑作圭形,最上方的三角區(qū)域淺刻一“位”字,,碑上文字為三行,,“鳳皇(凰)元年立/長沙太守友作/浹使宜子孫”。罐身斜肩鼓腹,,肩腹相交處貼附一周裝飾,分別為佛像,、胡人騎獸,、比翼鳥,、螃蟹、甲魚,、麒麟,、鯰魚、羊頭等,,紋飾之間有鏤空的圓孔,。在罐身肩部、龜趺馱碑的右下方位置,,還淺刻一豎行文字“九月十四作”,。這件堆塑罐上的文字清楚了表明了這件堆塑罐的年代不晚于鳳凰元年(272年),為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
在陶塑人面像的冠上留有幾個小孔,,從良渚玉器上的人面像,我們可以看到,,冠上有羽毛和茅草,。或許小孔就是用來插這些東西的,。試想夸張的面孔,,再戴上這些裝飾,其神秘的色彩將更加濃厚,。
這尊陶塑人面像,,身份十分特殊,它可能是距今5000年前的父系氏族社會的崇拜物,,為當時部落的祭司形象,。祭司是指在宗教活動或祭祀活動中,為了祭拜或崇敬所信仰的神,,主持祭典,,在祭臺上為輔祭或主祭的人員。根據(jù)不同的信仰,,祭司被認為具有程度不同的神圣性,。在原始社會,生產(chǎn)力十分低下,,人們飽受大自然和戰(zhàn)爭的侵害,,不得不祈求于上天保佑安康,祭司是部落中身份特殊的人,,他做為上天與人之間的溝通者,,引導人們祭祀天地,呼風喚雨,消除災禍,。人們認為他們具有無窮的能力,,從而崇拜他們,把他們神化了,。先民們用捏塑的方式制作成陶塑人面像,,再用自己部落的習俗與觀念加以裝飾美化,成為神的藝術(shù)形象,。
營盤山遺址為原始社會晚期的氏族墓葬地遺址,,31座墓葬東西橫列于山的北坡上。這些墓葬排列整齊,,都是南北向順山坡而葬,,這種排列整齊有序的埋葬方式,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氏族部落內(nèi)部牢固的血緣關(guān)系,。這種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生活方式是當時社會生活形態(tài)。遺址共出土隨葬品600余件,,種類有石器,、玉器和陶器三大類。這批文物為研究營盤山乃至整個南京地區(qū)的原始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探索本地區(qū)原始文化面貌特征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